一馆三厅展魅力 校内实践效果好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原历史文化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1月20日至23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本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350余人在我校中原历史文化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
我校中原历史文化馆共包含三个展厅——甲骨文艺术育人成果展厅、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厅、历史文物展厅,是我校的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及红色教育教学点。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厅共分为三个篇章——走进红旗渠 重温红色经典;学习红旗渠精神 一直在路上;传承红旗渠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该展厅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主题,展示了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旧面貌,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而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也展示了我校将红旗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取得的丰硕育人成果。甲骨文艺术育人成果展厅依托古都安阳特有的殷商文化资源,强化特色办学,成立了“甲骨文艺术研究中心”,引领师生进行艺术文化创作,服务于教学。启动了“一带一路·甲骨文书法艺术国际巡展”,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总部、印度尼西亚等地巡展,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联合国授予“甲骨文传承特别贡献奖”。历史文物展厅也是我校的博物馆,是我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发挥着文化普及和人才培养的功能。该展厅展出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古籍善本等。
在参观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厅时,我校师生通过一件件简陋的工具和一幅幅真实的图片,感受到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认识了修渠十年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除险队长任羊成,最小修渠人张买江,红旗渠蓝图绘制者吴祖太等;领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一片甲骨惊天下” 的甲骨文艺术育人成果展厅内,同学们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仿真的片片甲骨,研究着甲骨文与当今汉字的联系,围绕甲骨文等殷商文化开展艺术创作,坚定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在历史文物展厅看到展出的精美文物时,突然就理解了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口中的“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通过体验修复文物,学习古人精湛技艺、传承工匠精神。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虽然没出校门,但利用我校的“一馆三厅”进行校内实践仍起到了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院组织的本次实践教学活动覆盖面大,影响深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育人效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石梦娟表示:要以本次实践教学为抓手,相继开展更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心里走深、走实。
(文/石梦娟 李静雯 图/凌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