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 ——红旗渠畔的思政课

时间:2023-09-15浏览: 设置

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

——红旗渠畔的思政课

推动我校大思政课建设,改变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性,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023年9月14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领导和师生代表共20余人来到了林州市红旗渠畔参观学习,在红旗渠教育发展培训中心主任、我院特聘教授刘文现的带领讲解下我们一同参观了红旗渠著名工程—夺丰渡槽、留马渡槽、反修渡槽,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大思政课”。

image.png

上世纪70年代,敬爱的周总理在接待外宾时,曾自豪地告诉国外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交通极其不便,更致命的是水资源严重匮乏。资料显示,从明朝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林县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就出现了100多次,庄稼绝收超过30多次,水资源严重限制当地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终于迎来了当家做主的生活,可是如何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额?当时有歌谣唱道:“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image.png 

夺丰渡槽,位于林州市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林州红旗渠二干渠上的咽喉工程,位列红旗渠十大工程之八。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是红旗渠干渠中最长的渡槽。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在修建渡槽时,由于山路崎岖,运输条件有限,石料开凿好后,往工地上运送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为加快工程进度,早日把水引过来,当时全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大车小车齐出动,牲口驮,肩膀扛,小车推,马车拉,连孩子们放学也要捎块石头到工地,仅用一个月,就把上万方石料运到了施工现场。夺丰渡槽,全部是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不仅是红旗渠上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件宏伟的工艺品!

image.png 

留马渡槽,位于林州市横水镇留马村北,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渡槽全长1.1公里,是一座用于浇水灌溉和具有交通功能的两用大型石拱桥。1969年红旗渠主渠全部竣工,为配合红旗渠的浇灌功能,林县全境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留马渡槽应运而生留马渡槽又名过江桥,由林县县委命名,因林县10年久旱多为旱地,亩产仅三四百斤,地贫人多,百姓因此受苦,此桥建成后可将红旗渠水引至旱沟两侧,使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产量有望超越江南水乡,故取名为过江桥。此桥已经平稳的运行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发挥着很大的灌溉作用。

image.png 

反修渡槽,位于横水镇马店村。渡桥分为三层,上面写着农业学大寨的字样,涵洞上写着一副对联,左边是“到处莺歌燕舞 旧貌变新颜”,右边是“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第二层有东西两个碑,碑上记录着当时的施工情况,因为时间久远,字迹不是太清楚,但依稀可以看出来上面写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字样。这么雄伟的建筑物,精工细雕做出来的水利工程,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代人的心血,我们应该加以保护。

image.png 

活动结束返程的途中,我院师生代表纷纷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我院思政课教师代表王璐瑶说道:“这次行走中的思政课,我们来到红旗渠,在幸福渠畔,走近一个人、走入一个村,另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核,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发挥好传承作用,讲好红旗渠故事,践行红旗渠精神”。我校学生代表张惠惠说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行走在田野之间,应该牢记使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内心感应时代的脉搏,激发勇毅前行的动力,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 、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次活动,我们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大思政课,让全体师生再次感悟到了“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理,渡槽的修建揭示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决心,同时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魅力所在。“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红旗渠修建者的豪迈与乐观,深深感染了前来参观的我院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成为当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图/张娟娟 李静雯 文/李静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