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专科)
(650404文物修复与保护)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美术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旅游的系统知识,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相关部门等单位从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实践工作、文博旅游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具有文物修复、文物保护、博物藏品管理、文物鉴赏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的基本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历史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学、考古学和书画基础,深入掌握博物馆学和文物学、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三)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并进行专业的图文处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
(四)熟悉博物馆学、文物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方法与研究写作规范,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考古发掘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技能;
(五)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六)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中国工艺美术史、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文物鉴定、艺术品修复等。
四、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造型艺术美学、文物法规与安全管理、考古学通论、文物修复与管理、文物法规与安全管理、造型艺术美学、中外美术史、世界考古简史、文物保护学。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学位:毕业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发展简介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特色及建设成果: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创建于2018年,本专业有骨干教师10名,在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下,主要承担本专业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改革、承担科研及教研教改、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专业新技术技能融入课程体系,要求专业骨干教师应具备文物修复与保护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聘请文物保护单位或企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企业管理骨干或技术能手6名作为专业教学团队的优质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的实践指导等专业课程教学及考核工作,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工作,同时还通过开办专业、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讲座及论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本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文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储备、文物修复实践能力,具有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和文物鉴定的基本技能,能够对各类文物进行艺术评定、真伪鉴定、价值评估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