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国际体育appapp美术学院书法学三年级艺术考察
发布日期:2020-12-21  浏览量:

2020年12月7日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从安阳出发开展为期两周的专业实践考察,专业实践考察是我校书法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考察在学校及院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师生一行33人由安阳出发,经洛阳、商丘、开封、郑州圆满完成了课程要求。既观看了碑刻、造像、匾额、墓志等专业课程范围内的相关实物资料、又领略了河洛交汇、嵩山、芒砀山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  

洛阳是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封建都城,文化资源丰厚,文物遗迹众多。在洛阳同学们游览了龙门石窟,感受了石刻造像的魅力。伊水静静地淌过,在西山峰韧之上经过历朝历代匠人的苦心经营,为我们带来了今天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大大小小的石窟高低起伏的分布在石壁之上,题材虽然是描绘的宗教,却仿佛令人能感受到来自人间的生活气息。其中关于书法的成就当首推《龙门二十品》,这也是魏碑这一书体的经典作品。

在千唐志斋大家品读了墓志书刻的精彩,满墙砌于墙壁的墓志装点了整栋建筑,也承载了千年的书法文化,由于墓志字体较小且点划精绝,同学们仔细拜读起来大有达摩面壁之感,一组“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诠释了人生的匆匆,不禁令人心生感慨。

在匾额博物馆大家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精深,匾额作为东方重要的文化符号,从文辞到形制都极具特色的阐释着东方的审美标准及道德追求,是古代中国文化观念的浓缩。作为书法艺术它是榜书的重要载体,其宽博闳约的审美追求,阐释了书法艺术实用性的一面。

巩义石窟虽没有龙门石窟的体量,却能偏安一隅躲过战乱与喧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仔细的品读着每一尊造像的精彩,偶尔能发现残存在衣褶及发髻中的石青及朱砂色,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离巩义石窟不远处的河洛交汇处恐怕是此行承载大家美好记忆的最佳打卡处,在此大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河交汇,黄沙淤积,在厚重的河沙之上大家尽情的释放着自己的豪情,或书或画流连忘返,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感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大家感受中华文化的源头,不同于之前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遗址景观以别样的方式向后人展示着我们的基因密码,在这里骨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成为了主角,在其斑驳凹凸的表面让我们领略了先民复杂精巧的造物文明。偃师博物馆的汉唐石刻是此行的意外收获,呈U字型的碑廊里,开篇便是《侍廷里父老》、《张禹碑》、《肥致碑》等大名头的碑刻,让人领略到了精妙绝伦而又朴实无华的汉碑审美追求。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大家不断的审视着每一方碑志的风格渊源,展开了对书风的真理性大讨论。少林寺是此行茶余饭后的消遣,为的是研学旅行中能够游学并举。在少林寺大家观看了武术表演感受力量之美,登嵩山领略中岳的迤逦风光,看古代建筑品味木石柱瓦的非同一般。商丘是此行最遥远的目的地,永城芒砀山墓道塞石是商丘此行的重点。

塞石是古代用于封堵墓道的石块,塞石文字也不过是工匠用于计数的标记,但其朴茂古拙让人感受到汉代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数以百计的墓道塞石堆砌于一处平淡的角落,等待着有缘人的隔世悟对。在郑州恰逢郑州美术馆新馆开馆系列展览,有绘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门类,弥补了此行近代艺术考察的缺失。尤其是西泠印社与河南印社所藏印章、封泥等实物资料,对于痴迷篆刻艺术的同学无疑是一次饕餮盛宴。同学们如饥似渴的踱步在展厅里,望眼欲穿般的隔着展柜玻璃细细的品嗅着金石的味道。最后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一个“院”字足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尊贵。省博是我们此行的总结,满目琳琅的展品仿佛是对过去两周的浓缩,按照时空的顺序将过去十天的行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连鹤方壶、妇好鸮尊为代表的青铜器,以彩陶、骨笛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以《四神云气图》为代表的古代彩绘,以《袁敞碑》为代表的石刻等等,共同为我们此次研学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行程以河南省内作为此次研学的路径,回顾此次考察大家一路观看碑刻、石窟、造像、刻石、墓志、碑额、匾额、青铜器、壁画彩绘、印章封泥、陶文瓦当等万余件,极大的开阔了眼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主张。同时游览了河洛交汇、登临了中岳嵩山、观览了芒砀古墓,极大的开阔了胸襟,与天地自然进行了一番交流。此次考察游学并举、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对于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会起到极大的帮助。

(文:王东兴/图:苏小平)

点击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