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与红旗渠
杨贵,1928年10月生,河南卫辉人,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任林县县委书记后,就深入城关公社、石板岩公社,进行广泛的调研,研究探讨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出路,并当场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经过调研,他发现林县的困难在于缺水,林县的出路在于解决水的问题。从1955年开始,他就带领林县人民从小到大,兴修水利设施,逐步修建了淇河渠,扩建了露水河渠,修建天桥段渠,兴建淅河渠,从1958年开始,修建了要子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初步解决了林县干旱缺水的现状。1959年秋的一场大旱,使林县人的梦再一次破灭了,在事实面前,杨贵认识到,改造大自然,小手小脚是不行的,必须大干,就在这年12月的党代会上,县委向全县发出了“重新安林县河山”的点头号令。
一、引水动议
怎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怎样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林县县委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在会上,杨贵首先说:“有毛主席、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三面红旗’的无穷威力,有全县人民的巨大力量,有几年来我们治山治水的经验教训。我们是能够实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这个愿望的...........”6月11日,杨贵召开县委书记处会议,大家认为,已经建成的几条引水渠道和正在续建的三个水库,还不能解决林县干旱缺水的问题,一致同意到异地考察新水源。会议决定组成三个调查组:杨贵和周绍先带一个组去山西平顺县;县长李贵带一个组去山西省陵川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和组织部长胡全忠去山西省壶关县,分别沿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
二、漳河探源
1959年6月13日,杨贵和周绍先率领调查组,冒着酷暑步行出发了,途中经过坟头岭,得知渠水一旦过了坟头岭,全县的土地就能得到浇灌,因此,坟头岭是引水的一道 关键坎儿。杨贵和调查组一行沿着崎岖的山路,溯漳河西行,当进入与林县交界的平顺县石城公社地界时,峡谷中传来湍急的流水声。脚下波涛汹涌的浊漳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杨贵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浊漳河在如此干旱的季节,竟有如此丰富的水源。他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晚上,杨贵和石城公社的社队干部座谈,详细了解浊漳河的水源情况。他们告诉杨贵:浊漳河发源于山西沁源镇,主河段120公里,经潞安盆地向东至平顺县王曲进入百米高的峡谷区。其间多有泉水、地下水源源不断地补给,使河水愈来愈大。漳河从马塔进入林县后,继续在峡谷中穿行15公里,到古城和清漳河相汇,一直向东注入海河据水文记载:浊漳河是大流量7000立方米/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3立方米/秒,枯水季节也不下10个流量。听着社员干部的讲述,杨贵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浊漳河水源丰富,主河道比坟头岭高,“引漳入林”很有希望。
三、酝酿讨论
三个考察组回来后,杨贵主持召开了常委会,三个考察组分别进行了汇报,因淇河、淅河均为季节性河流,从境外引水没有希望,水源稳定的还是浊漳河。杨贵汇报说:“浊漳河水源丰富,最大流量7000立方米/秒,枯水季节也不下10个流量。上游河道与坟头岭海拔差几十米,从自然地理位置上讲,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没有问题。“引漳入林”是全县人民多年来的愿望,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必定能凝聚全县人民的思想。我们几年来的水利建设实践,不仅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培养了一批水利建设的骨干,完全有能力把思想变成现实。”绝大多数同志连声叫好,但也有同志有不同意见。有的说,连续几年修渠修库,县财政的老本花光了,咱的腰也快累折了。有的说,好是好,国家会给我们钱吗?有的说,异地引水,容易吗?容易早干成了。再说了平顺县会同意吗?杨贵说:“有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相信会得到山西省委、地委和平顺县委的支持。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咱们为什么修渠?靠什么修渠?怎样修渠?”
这三个问题一提出,杨贵激动起来,说“战争年代,咱们打鬼子、斗地主、搞土改,是为了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建设时期,咱们组织群众修渠引水修水库,是为了林县人民不再受缺水之苦。这几年,咱们从小到大,搞了一些工程,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既要敢想敢干,又要事实求是。不蛮干、讲科学,有困难,不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引漳入林是全县人民的本质要求,一定会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我们就会有了成千上万个孙悟空!当然,这次会议我只是给大家吹吹风,不算定论,会后还要广泛征求全县干部群众的意见;还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具体的勘测设计。”会后,县委领导分头下去,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干部群众表现出空前的修渠热情。说道:“只要‘引漳入林’,国家没有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辈的事。”9月27日,县委书记处召开会议,对“引漳入林”再次进行研究,责成周绍先、申锡让会同县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实地勘测,拟定引水方案。
四、引漳决策
1959年10月10日,对于林县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杨贵主持召开了县委全体会议,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专题研究。会议分析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克服这些困难的具体措施。杨贵在讲话中说:“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集体经济的支撑,有勤劳勇敢的60万人民群众,有几年来治山治水的丰富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愿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杨贵提出了三个途径:“一是把天上的水蓄起来;二是把地下水挖出来;三是把境外水引进来。”杨贵说:“这几年咱们做了两条,但很不够。第三条从境外引水,我们要在这一条上下功夫。现在需要我们打出去,到山西境内把漳河水引进来。”会上县委委员们争相发言,列举了很多有利条件:“引漳入林”是林县摆脱干旱缺水的根本措施;抓住了主要矛盾;得民心,顺民意,一定会得到全县人民的广泛响应。全县人民士气高昂,干劲十足,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决心很大,已经锻炼了一支“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坚强队伍。全县领导,首先是县委,必须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坚定不移地肩负起“引漳入林”的重任。改造大自然,小手小脚不行,必须大干快上,在太行山上开凿一条大运河,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县委全体会议整整开了一夜。在一片掌声中通过了新建“引漳入林”的工程决议。
五、战前准备
10月10日会议后,水利部门就组织技术人员开始详细勘测线路。他们背着干粮,背着测量工具,徒步对引水点进行测量。技术人员沿着浊漳河南岸,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两个月,测量出引水源到坟头岭的两条路线。为总干渠定线提供了重要依据。11月28日,县委再次召开了常委会会议,听取第三次测量的汇报,并对几个饮水点反复比较。认为从辛安或耽车饮水最为理想。若能从这里引水,渠道可以从南谷洞水库顶上通过,在黄露郊凿一个大隧洞,可以直达姚村水河村,还可以建一个高水头大流量的水电站,把南谷洞、弓上、要子街水库连在一起,建成一条贯穿林县的大运河,既可以保证农业灌溉,又可以行船航运,使林县真正变成华北小江南。并逐步向书记汇报请示,取得上级的支持。
和友邻的山西省、晋东南地委和平顺县委以及石城公社、王家庄村等干部群众进行联系和交流,赢得支持。这些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1960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四,杨贵和县委的几位领导带领县直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各公社领导和弓上、南谷洞水库建设骨干一百多人到天桥段上的牛岭山查察看渠水要通过的地方,动员大家做好开战前的一切准备,一旦引水点确定,立即动工。
2月7日县委书记杨贵到省里开会。根据杨贵的安排,李运宝在任村公社盘阳村北的土坡上主持召开了“引漳入林”筹备会议。研究通过了“引漳入林”的组织机构和引漳入林的施工方案。会议决定成立“引漳入林”筹备委员会和总指挥部,杨贵任筹备委员会主任,李贵、李运宝、周绍先任副主任,工地指挥部设在盘阳村。
2月8日至10日,李运宝又带领指挥部全体人员,沿着浊漳河南岸陡峭的山路,把七万多米的“引漳入林”工程施工地段分配到各个公社。进行了开工前的具体安排。
六、总动员令
1960年2月10日夜。,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有线广播誓师大会。当时杨贵参加省委四级干部会议,李运宝书记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郑重宣布:“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1960年2月10日正式开工。”“大干80天,引来漳河水。”动员令为饱受干旱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般的美丽蓝图:“引漳入林”建成后,将有25个流量的水像大运河一样滔滔流进林县,那时的林县将变成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库塘鱼儿跳,往来驾小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龙王大权归我管,行云布雨任自由,林县人民永无忧的社会主义新山区。
顿时,整个林县沸腾了。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一点多的时候,采桑公社的民工队伍已经赶到了林县城。他们就在大街上等着同统一往工地上出发。当东方天际朝霞绽放时,林县城已经成了欢乐的海洋。道路两旁人头攒动。红旗飘飘。鼓乐喧天,人民群众像当年送亲人参军一样为引漳入林的健儿送行。以县委领导为先导的3.7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想浊漳河汇集。尽管早春的寒风猎猎,人们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役在巍巍太行山的百里山麓打响了。
六、战略调整
杨贵开会回来后。和总指挥长周绍先、工程技术员吴祖太沿渠线徒步考察了一遍,用了三天的时间。近4万的修渠大军摆在整个战线上基本看不见,而技术、资料又跟不上,管理也跟不上,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难以保证。
山西境内的工程二十多公里,山西群众的承受能力有限,时间越长矛盾就会越多,也需要集中兵力尽快拿下这段工程。1960年3月6日至7日。在任村公社盘阳村召开了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会议。杨贵作了《多快好省的完成“引漳入林”任务》的报告。报告高度肯定了20多天来的成绩,在提到摆在面前的任务时,他说:“现在是全线开工,战线拉的太长,不便于领导,容易影响工程的速度和质量。为了留有余地,加快速度,保证质量,用事实调动群众的修渠积极性,我们应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段段突击的方法,把水渠分成四期工程来进行。第一期工程先集中力量完成渠首至河口的一段,就是在山西省境内这一段;随后在完成河口至坟头岭这一段。” 最后,杨贵建议把引漳入林这道渠叫做红旗渠。高举红旗前进。
七、百日修整
由于全国大面积的持续自然灾害,“大跃进”的瞎指挥,再加上反华势力的卡脖子,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紧张,有饿死人的现象,11月中央发出“百日休整”的通知,基本建设项目沿线下马。面对这种情况,杨贵说:“中央指示要执行,红旗渠工程不能停,否则没法向人民交代。二期工程的咽喉是六百米的隧洞,工程虽然艰巨,用人并不多,咱们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二期工程暂停,多数民工回生产队修整,留下几百青壮劳力,饭尽吃,活尽干,啃下这块硬骨头。将来形势好了,咱再继续干,大家看行不行?”县委绝大数同志同意杨贵的意见。在关键时刻达成了共识,就是“百日修整”要执行,红旗渠的建设不能停。
总指挥部把开凿隧洞的任务交给了300多名男女青年,并全力支持他们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并把它命名为“青年洞”。经过十七个月的苦战,1961年7月15日终于凿通了“青年洞”。
八、罢官风波
1961年七月初,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来到河南省新乡七里营蹲点,参加了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的会议,有人向他反映说:林县群众没有饭吃,县委却不顾群众死活,还在大搞红旗渠建设。爱民心切的谭副总理愤然说道:“马上要杨贵过来,如果情况属实,一定要严肃处理。”
这时红旗渠第二期工程已经进行一个月了。杨贵当时在红旗渠工地上突然接到让他马上到新乡地委开会的通知时,他还以为让他去汇报红旗渠工程的进展情况。
一进会场,他就感到气氛非常紧张,参加会议的人一个个都躲着他走。吃过晚饭后,一个老战友悄悄的来到他的房间,偷偷告诉他:“有人提你们林县的意见,说你只顾高举红旗,不管群众的死活,弄得老百姓没有饭吃,上面一再要求大型工程下马你们居然敢不听话。你明天在会上要主动检讨,争取领导谅解。”
第二天会议上,谁也没有说话,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杨贵。杨贵想不通,修建红旗渠是改变林县干旱缺水面貌的根本大计,山西省境内二十公里的总干渠已经修通,漳河水流到了临林县的门口,第二期工程就要完工,这有什么错?对林县来说,为人民谋利益就是修建红旗渠。杨贵双手一撑桌子站了起来,把自己心里的话如实的说了出来:“林县人民千百年来饱受缺水的痛苦,历史上因为缺水,临林县人民常年远道取水,惜水如命。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近几年来,林县连续大旱,目前有十六万人翻山越岭挑水吃,人民迫切要求修建红旗渠,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地里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光坐这等老天爷的恩赐战胜不了灾害,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乌纱帽是保住了,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啊。千百年来,林县人想水盼水,共产党来了,群众的愿望才变成了现实。修建红旗渠,为的是给老百姓一条生路。为的是林县人民,为的是子孙后代,我们问心无愧!如果我们有错的话,责任在我。我说的都是事实,请组织上调查。”
会议结束后,谭副总理立刻派人到林县了解情况,调查很快就有了结果,杨贵讲的都是实话。谭副总理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不仅充分肯定,还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要求河南省委大力支持红旗渠建设。从这以后,谭副总理也一直支持关心着红旗渠。一场风波平息了,但红旗渠还将面临更多更为严峻的考验!
九、通水典礼
1965年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
林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的1400名代表、厂矿企业职工,分成十几辆卡车参加大会。农村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中学生和青年们骑着自行车,老年人有的坐着手推车,有的骑着毛驴赶往分水岭。公路上、山道上车水马龙、人流滚滚,人们唱啊、跳啊,感情难以抑制。老年人眼流热泪,千年想万年畔的张漳河水,今天就要流来,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就要结束,实在令人有说不出的高兴。会场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像一片海洋,参加会议的人数达2万人。
杨贵首先要求与会人员向建渠殉难英烈致哀,接着他代表县委作修建红旗渠总结报告。他说:“经过五年奋战的红旗渠总干渠,今天正式通水了,这是全县人民群众的一件大喜事,是林县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下午2:30,杨贵宣布:“开闸放水!”顿时红旗渠水波涛滚滚,通过分水闸,流进第一干渠。
红旗渠总干渠的建成通水,使饱受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亲眼看到了引水成功的现实。三条干渠同时动工修建,参加修渠的民工到底有多少人,到现在都没有确切的数据。按照当时的说法,前线后方不分,白天晚上不分,男人女人不分,人们爆发出来冲天的干劲,无尽的力量,自动参加红旗渠的建设,村里只要能动的人,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动员了起来,人们只有一种信念,让水尽快流进村里。三年任务一年就完成了,1966年4月20日三条干渠全变全部竣工通水,河南省省长文敏生到长剪了彩。
十、全面竣工
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杨贵和林县的部分干部受到了打击迫害。昔日的功臣变成了走资派,杨贵被批斗逃难到山西,辗转到北京,受到人民日报社记者的保护,得到周总理的保护,1968年2月,杨贵复出。
杨贵一复出,被耽搁两年多的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就成了他心头的当务之急,他排除各种干扰,精心组织建设,终于完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而拍了十年,一压再压的大型电影纪录片《红旗渠》得到公映,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周总理自豪的说: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