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 | 十年修渠廉洁魂
红旗渠精神 | 十年修渠廉洁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奋战十年,修起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铸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震撼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她将如镌刻在太行山腰的山碑,永远永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也永远让林州人感到最心动的年代。现在距十年战太行已经远去了四十多年,成为了历史,当年在太行山腰,生龙活虎地劈山凿洞架桥的人们,已多数作古,如今健在的已都进入髦耋之年,他们成了见证红旗渠创修的活化石,他们给年轻人道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娓娓动听的情节,让如今生在盛世年华,吃不愁穿不愁花钱不愁的后来人怦然心动。
干部――带头干在第一线
他们从来就不以身为干部而自居,他们从来就以工作分工不同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林县县长马有金作为一县最高领导者之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战斗在红旗渠第一线,当了9年红旗渠工地总指挥长,和民工一起住窑洞,宿工棚,吃野菜,啃窝头。100多斤重的石头一身汗水两腿泥扛起垒渠岸,八磅大锤抡起来连续能打钎一百多次。作为领导他处处严以律己,不论县里的制度、渠上的规定他都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他曾说:“制度就是一道 防变防腐的墙,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谋取一己之私!”
张立根是小店公社(现在的桂林镇)副书记,十年如一日与民工奋战在渠线上,钉掌的鞋子穿破一双又一双,被磨得粗糙长茧的老手脱去一层又一层皮。每年他媳妇给他做六七双布鞋,鞋底铺得厚,针脚纳得密,穿上既舒服又结实,在山上既防滑又防圪针扎,但他怕磨损得快,每双新鞋在未穿前,就让钉鞋匠用小车外胎把鞋底箍上,和民工一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荆棘丛生棱石遍山的工地劳动,对组织分配毫无怨言,一心刻在红旗渠线上。纵览全林县15个公社,不都是像张立根一样的干部默默无闻吗?对于享受,对于贪腐、自命高人一等的想法,在脑海中连一闪念都没有,令人何等敬佩!
后勤、炊事员――没有分外的特殊享受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民工每天吃从家带的半斤原粮(未加工的粮食),加上县里补贴的6两成品粮,对在渠线上重体力劳动的民工是远远不够吃。炊事员就想方设法挖野菜改善伙食,每顿饭都是按份分着吃。常言说:“庄稼收绝,饿不死掌锅。”然而当年的后勤、炊事员却同民工一样,决不多吃多占,每顿饭分得认认真真,按份分完后,哪怕只剩下一马勺,也要一人一点地均分下去。每当工期结束,钱粮公布时,丁是丁,卯是卯,即使节余几元钱也要分分毛毛全分给大家。“偷”“贪”二字从未在脑海中扎根。
民工――给自己干活再苦再累也乐观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那国家还外债、内遭灾,食难果腹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民工修渠一年又一年,来了一茬又一茬,在山上与石为伴,以山为家,苦和累是不言而喻的。但每个人就是凭着一股劲,为生存宁可苦战不能苦熬的精神,与艰难较劲。愚公一家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搬走了门前妨碍出行的大山,咱们全县十万人引漳入林,不能输给愚公。修渠是自己的事,苦点累点算什么?民工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乐观的笑容仍然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民工每天中午收工,走在回住地的路上,看到连珠炮震天动地,滚滚浓烟携着炮声,像一条腾飞的苍龙,沿山腰一直飞向远方。欣赏到自己的杰作如此壮观,大家的高兴劲甭提了,又是拍手又是跳,一直回到住地吃饭余兴未消。每天晚饭后,三三两两在光石板上玩“蹲方”“中国打日本”“圪夹子挑担”,有的在草坪上听上年纪的人侃古今讲故事,一阵阵开怀的笑声,使一天的劳累飞到九霄云外。若碰上有剧团、电影在附近村庄上演,就是三里五里甚至十里八里也不能错过机会去看。
十年修渠战太行,林州是全民动员,各行各业全力以赴。当年的机械厂是锤钎等工具制造处;供销社、粮店是后勤供应处;卫生所是渠线医疗队。各个单位各司其职,清廉勤政,毫无私心杂念,充分发挥了正能量。
巍巍太行山养浩气,滔滔红旗渠铸廉魂。十年战太行,红旗渠人身上彰显的是顶天立地的太行山铮铮风骨,是视名利淡如水,宗旨化于胸的高风亮节。金碑银碑是永远换不来老百姓的无字口碑。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作为后来人,在今天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的时代,听听当年红旗渠人,廉洁自律的故事怎能不感动呢?(作者:张香林 林州市桂林镇退休教师)
来源:中国红旗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