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民族精神的脊梁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民族精神的脊梁
50年前,穷山又恶水,在苦干还是苦熬的艰难抉择下,林县人民遇沟架桥、遇山凿洞,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50年后,荒山变桑田,林州人民继承发扬红旗渠精神,弹奏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四部曲,让林州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走路不忘修路人,看着林州50年的沧桑巨变,人们的目光掠过当年的老照片,向红旗渠的建造者们致以敬意。杨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决策并领导了红旗渠的修建工程。
3月29日,大河报记者来到北京,拜访杨贵,一起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知道大河报是一份敢说真话影响力很大的报纸”
3月29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北京方庄,走进杨老的家。老款布艺沙发,简朴的家具,窗边几株绿植,屋内显得整洁安静,只有迎面墙上的一幅红旗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随后,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主人走进会客厅,如果不是满头银发、眉毛雪白,你不会想到杨老已经88岁了。“你们是大河报的记者吧,昨天听说你们要来,真好啊!我知道你们大河报,印象很好。我看过多期大河报,这是一份敢说真话、影响力很大的报纸。”没想到杨老对大河报这么了解,再加上爽朗的笑容,温暖有力的大手,顿时没有了距离,不像采访,更像一家人似的聊天。
记者拿出特意带来的近期大河报,杨老认真地翻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大河报不错,内容丰富,实事求是,弘扬正气。” “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认真,实事求是,修渠和办报纸是一样的,这样才会得到读者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谈起修建红旗渠的人和事,杨老记忆犹新。“我身体还好,谢谢老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惦记。”
记者告诉杨老,在到北京前一天,记者在红旗渠分水岭见到了当年的多位红旗渠劳模,如任羊成、付银贵、彭士俊、李天德、王朝文、李改云、郭秋英等,并为他们拍了照片,他们托记者向杨老问好。杨老很激动,时隔几十年,还能当场指出照片的人是谁,多大年龄。随后,杨老问起他们现在的身体情况,并表示,这些劳模和更多的林县干部群众,当年都为修建红旗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谢谢老家人对我的关心,我身体还好!感谢他们还记着我!”面对众人的关心,杨老说,他去年曾有一段时间在医院看病,现在身体好多了,就是听力不好,需要戴助听器,要不没法交流。
对于何时能回河南、回林州看看,杨老说,有机会他一定回去。前几年曾回去一次,老家人太热情了,拉着他就不让走,晚上吃过饭了,就住在老乡家。有说不完的话题,谈不完的事情。“这可比睡宾馆强多了,睡得踏实。”谈起回去的一些事情,杨老还特激动。“修渠最大的困难是不被理解,来自外界的压力。”
50年来,红旗渠的事迹已被广泛宣传,但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说起这个话题,杨老说不是穷困,也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来自外界的质疑声,说他在最困难时期不顾群众死活,修渠是不合适的。其实,他就是为了群众的死活才修渠的。
杨老说,1954年4月,他26岁时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之前在太行山打游击时,他就听说林县十年九旱,老百姓平时都不洗脸,长年累月不洗衣服,只有在婚丧嫁娶这些大事来临时,才舍得去缸里舀一点水来,全家人合用一个洗脸盆,洗完的水也舍不得丢掉,或给牲口喝,或拿去浇菜。因此,林县的姑娘嫁人是“不图你的万贯家产,就图你有水洗脸”。
杨老说,当时的情况是,不修渠,群众没水吃,要继续苦熬,修渠,群众需要勒紧腰带,苦干。最后,县里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请大家在苦熬还是苦干中间抉择。对此,林县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决心,纷纷表示,只要能把水引过来,苦干是没问题的,修渠一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修渠期间,曾有不少人对此工程表示质疑,杨老说,只要能让老百姓吃上水,其他都是小事儿。1960年3月6日,在召开的盘阳会议上,他表态说:我们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三道四,都要高举着红旗前进!建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此话掷地有声,全场鼓掌通过。
忆起峥嵘岁月,杨老总结说,“我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尽管压力很大,但我还是顶住了。而且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修渠完全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 “实事求是,让我们在困难时期还有3000万斤储备粮可用。”
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修建,正逢三年困难期间,全国吃粮普遍困难,林县如何保证解决修渠工程的粮食供应的呢?杨老表示,这应该得益于他们的实事求是。
杨老告诉记者,实事求是是需要勇气的,1958年,很多地方虚报粮食总产量,而林县上报的粮食实际亩产是100多斤。实践证明,吹得越凶的地方,老百姓吃饭就越困难。而1959年底,林县盘算家底时,还有3000多万斤储备粮可用。“我们后来还专门拿出1000万斤粮食来支援其他困难地区。还是实事求是好啊!”杨老说。
对于“困难时期上马这么大的工程,有没有把握”的问题,杨老说,他15岁就参加抗日,战火中他琢磨出这样一个道理:实事求是、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修渠时,他们手里有290多万元经费和3000多万斤储备粮可以动用。工程动工前,县里派出三路人员去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是蛮干,而是做了精确测量和设计,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案。一段渠先通后,群众看到水后干劲就更大了。“发扬红旗渠精神,既要敢于创新,又要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被人们广泛了解,国家有关领导也多次批示,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那么杨老最看重的是哪方面呢?
杨老告诉记者,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离开哪方面都不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杨老多次提到一句话:“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杨老说,他一直信奉一句话: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当时,林县在做一项重大决策前,都会和群众商量,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自作主张。只要决策正确,老百姓一定会同意,会支持。修建红旗渠就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积极参与,这么庞大的工程才能完成。”
杨老表示,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地为群众办实事
新时代的年轻人该如何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杨老表示,红旗渠精神其实也是一个敢于创业、敢于创新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既要敢想敢干,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那就有收获,就会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采访结束时,杨老不顾身体劳累,为“大河报纪念红旗渠通水50周年特刊”题写刊名:“红旗渠民族精神的脊梁”。对大河报的百万读者,杨老欣然写道:“向大河报的读者问好!
杨贵:一心要圆百姓吃水梦
“战太行”开篇语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首民谣正是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写照。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摆脱不了水的制约。
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了!这一战,就是十年。那种铺陈与席卷的豪迈,那种撞击与坚韧的气势,那种攻坚与坚守的勇猛,在漫卷的红旗下,强势律动!
1960年2月11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一大早,寒冷的太行山深处便传来“duang、duang……”的敲打声,那是铁锤及钢钎砸在坚硬岩石上的声音。抬眼望去,悬崖峭壁间,站满了挥舞铁锤的人,他们破衣烂衫,面黄肌瘦,却浑身透着一股狠劲儿,仿佛要跟岩石、山崖拼命。
他们在干什么?是效仿祖先再来一次愚公移山?还是要凿下巨石去换钱?都不是!这是一群饱受干旱缺水之苦的林县人,他们要把山西境内的浊漳河水,引入林县的寻常百姓家,让这里的子孙后代都不再受缺水的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从这天起,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着太行山徒手凿了10年。
杨贵泼水,顺手倒碗洗脸水,老乡心疼好半天
3月28日,星期六,古城安阳阳光灿烂,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大早,记者一行疾驶在通往林州的高速公路上,路两旁的田野里到处是盛开的油菜花。此情此景,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与记者同行的郝顺才老人今年69岁,他曾是红旗渠的建设者,亲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郝老告诉记者,由于干旱缺水,林县人千百年来修渠打井抗旱不止,但始终没有摆脱水荒的困扰。解放前,林县几乎每年都有百姓逃荒到山西、陕西等地,没有逃荒的人也是守着家里的几分薄田苦熬,这是林县人节俭,尤其惜水如命的根本原因。
1954年4月,不满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一次,他下乡到一户老乡家里坐坐,这家人当他是贵客,特地端了一大碗水(因为没有洗脸盆)让他洗洗。杨贵洗过手脸后,顺手就把水给倒了,主人见状急得脸都红了。杨贵事后才知道,因为缺水,林县人一年到头很少洗脸,就是洗,也是老人洗完孩子洗,男人洗完女人洗,洗完了澄清留着下次再洗……他痛下决心:一定要解决林县人的吃水问题。
杨贵找水,听到震耳欲聋的流水声,他陶醉了……
1955年开始,杨贵带领全县人民先后修建扩建了淇河渠、露水河渠引水,还修建了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蓄水,这对缓解林县饮水难起了重要作用。但1959年的一场大旱,让林县人的梦再一次破灭了。
杨贵意识到:要想解决全县“水贵如油”的问题,必须拓宽视野,放眼周边。他和县委班子成员决定兵分三路,分别沿浊漳河、淇河、淅河寻找新水源。
1959年6月13日,杨贵一行沿着崎岖的山路,沿浊漳河西行,当进入与林县交界的平顺县石城公社地界时,峡谷里传来湍急的流水声,波涛汹涌的浊漳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杨贵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如此干旱的季节,浊漳河竟有如此丰富的水源,他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跟当地群众一了解,杨贵更兴奋了:浊漳河常年水量丰沛,主河道海拔足够高,引漳入林很有希望。
杨贵借水,大年初一,打电话向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借水”
引漳入林的动议一经传出,饱受水荒之苦的林县人民的修渠热情就被点燃了:“要建引漳入林渠,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因为这是祖祖辈辈的心愿,也是造福后代的好事。”
1959年9月,杨贵趁在省城开会,向省委领导汇报了引漳入林的初步设想,获得支持。10月10日,杨贵主持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整整开了一夜,第二天东方破晓时分,全体通过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决议。
决议形成了,最关键的一点却还没有眉目:山西方面会否同意引水?时间很快来到1960年1月24日,这一天,杨贵致信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请求由省委向山西省委去函,协商确定引漳入林引水点。1月27日,杨贵派人拿着省委书记的信风尘仆仆赶到太原。第二天就是春节,杨贵打电话向当时的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拜年,接着讲了自己派人去山西省委汇报引漳入林工程问题,请求在林县工作过的陶书记帮忙。
杨贵引水,引漳入林动员令让整个林县沸腾
1960年的春节,林县县委一班人是在企盼和兴奋中度过的。2月10日夜,林县县委、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有线广播誓师大会。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代表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宣告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11日开工!
动员令为全县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引漳入林工程建成后,将有每秒25立方米的水像京杭大运河一样滔滔流进来,那时,林县将变成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库塘鱼儿跳,往来驾小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
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和林县报迅速传遍全县每个角落,整个林县沸腾了!
2月11日,首批3.7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向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汇集。大家迎着凛冽的寒风,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争在巍巍太行打响了!
林州为何缺水?
林州曾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客人来了不倒水,亲戚来了不端茶。他们为何惜水如命?
翻开林州地方志,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百多年里,这里十年九旱,其中较大的旱灾104次,大旱绝收38次,人吃人现象就达5次。数百年来,水荒逼人逃,水荒逼人死,没逃没死的人只能守着家乡贫瘠的土地苦熬。
林州为啥缺水?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交界处,这里山多水少,土薄石厚,“七山二岭一分田”是这里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境内虽有淇河、洹河、淅河、漳河等几条河流,但都是过境河,且大部分河水都是到林州东部才露出头就流走了。这里断层山的地质构造像一个漏斗,留不住水。
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中,林县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多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年、1943年大旱,林县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解放初,在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取水的村就有307个。
逆风飞翔方显豪情满腔
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开工后,55万林县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要尽快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州境内。然而好事多磨,原计划用3个月左右时间完工的建设项目,仅总干渠部分就修了5年多,到全部竣工已经是1969年,中间经历了战略调整、下马风波……如今,我们有幸看到1500公里人工天河与雄伟的太行山脉山水相依,看到这里的面貌被彻底改变,当然不应忘记那些付出血、汗、泪乃至生命的建设者,更不应忘记那些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的决策者。
艰苦奋斗郝老抓起一把红薯叶:“当年就吃这个”
3月28日近中午时分,记者一行来到了白家庄空心坝,只见红旗渠水缓缓流淌,渠上的露水河却干涸得露出河床。已近四月,远处山头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郝老感慨:“你看看,老天爷对我们有多刻薄,给了我们寸草不生的石头山,还不给我们水,我们不与它斗一斗,哪里还有活路?”
郝老说,引漳入林动员令发布后,林县的工农商学兵都上了工地,甚至连学校、诊所也搬到了工地上,“我们这些初中生是劳动两天,上一天学。我当年就是在这里干活”。
记者不解:“您当时才十四五岁,能干什么?”
“我们主要干三样活儿:用推车送沙子,挖野菜,帮大人记工分。”郝老掰着手指头向记者解释,当时工地上,主食基本能保证每人每天六两,但完全没有菜。“怎么办?就靠我们这些干不了重体力活儿的人,提着麻袋上山挖野菜补给食堂。”见身后的河床上有一堆晒干的红薯叶,郝老弯腰抓起一把:“我们当年就吃这个,能吃上这就算好的了。”
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杨贵,为全县攒下3000多万斤粮
郝老告诉记者,当时正赶上困难时期,国家前后只给了1000多万元资金支持,其他都需要县社队自筹。好在林县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958年,全国刮起浮夸风,各县的领导都向上级谎报产量,只有杨贵实报林县小麦亩产114斤,当时他因为这个挨了批评,但到后来上级征收征购粮,虚报产量的县就惨了,林县反而没有因为虚报产量而多交征购粮。就这样,杨贵靠实事求是为林县攒下了3000多万斤储备粮,成为修渠的救命粮。
光有粮还不够,林县决定修渠的时候,县财政只有290多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为了筹资,县里就组织建筑队外出挣钱,仅此一项就为红旗渠建设提供了1800多万元的资金。粮食供应不足,他们就到外地收购红薯干作为民工的补助粮。
战略调整“盘阳会议,相当于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从空心坝到青年洞要路过盘阳村,郝老告诉记者,当年引漳入林一期工程的建设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决定工程命运的战略调整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盘阳会议有多重要?郝老总结:“盘阳会议,相当于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1960年,杨贵开完会从郑州回到林县时,引漳入林工程已开工20天。他花三天时间沿渠线徒步考察了一遍,发现问题不少:战线太长,指挥不方便,进度缓慢;技术力量不足,技术人员疲于奔波,很多技术难题不能及时解决;民工看不懂图纸,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不但浪费人力物力,工程质量和安全也难以保证;沿渠的山西群众满腹怨言,承受力已快到极限……
1960年3月6日,杨贵在盘阳村组织召开战略调整会议。会上,他提出,由原来的全线开工,改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要尽快修成山西这20多公里,完工后全部转至林县境内”。最后他提议,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下马风波“青年洞是偷偷摸摸凿出来的,有特殊意义”
凡来红旗渠,必看青年洞,记者一行也未能“免俗”,3月28日下午1时许,郝老陪大家赶到这里。悬崖峭壁间,徒手凿出600多米长的隧洞,难度确实不小,如果这还不算“必看”理由的话,郝老又加上了一条:“青年洞是我们偷偷摸摸凿出来的,有特殊意义。”这是怎么回事?郝老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那场下马风波。
1960年10月17日,红旗渠总干渠二期工程开工,工程转移到林县境内。此后不久,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紧缺和严重经济困难,中央发出通知,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红旗渠也在列。
是停还是继续干?杨贵一班人达成共识:“多数民工回家休整,留下300多名青年男女,饭尽着吃,活尽着干,啃下600多米隧洞的硬骨头。”
在青年洞洞口,郝老主动接过记者手中的相机,要为一行人拍照留念。照片拍完,郝老向洞口对面的山下一指,说:“那段时间,我们就在那里安置了‘观察哨’,一旦发现检查的车辆,‘观察哨’立即摆动红旗示意,施工马上停。检查人员走远了,‘观察哨’再挥动绿旗,施工继续……”就这样,靠跟检查人员躲猫猫,到1961年7月15日,隧洞终于凿通,它也就理所当然被命名为“青年洞”。
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样绚烂
据说飞机飞到太行山上空时,乘客就能看到红旗渠全景。崇山峻岭当中,全长1500公里人工天河与巍巍太行山相依相偎,越发显出水的妖娆,山的雄伟。那景色,不像是人类与天斗、与地斗的智慧结晶,倒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条人工天河的总设计师是一个刚刚走出中专校门的年轻人。
敢想敢干,千斤重担压在一个刚出校门的中专生身上
从山西省平顺县的浊漳河找到了充足的水源,山西方面也同意引水了。但是,一个更急迫的问题摆在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面前,那就是精确测量、精心设计。
引漳入林总干渠全长70公里,渠线全是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通过,随山势蜿蜒盘旋,而落差只有10米多一点,平均坡比为8000∶1,也就是说渠水每流1000米,落差只有10多厘米,如果没有精确的测量,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结果就是有了水源也修不成渠,硬把渠修成了也用不上水。
从测量工作一开始,小时候奶奶讲的一个故事就常浮现在杨贵的脑海里:以前,村里有个姓王的,办事干练,乡亲们都把他当人物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修条小水渠把山后的泉水引到山前来,这样就可以浇灌村里的300多亩地,他走东家串西家,说服了村里人集资修渠,各家各户按田地多少分摊,每亩3块大洋。于是乡亲们推举他带头组织修渠。最后渠修成了,可是由于测量不准,落差不够,水流不过来。他感觉无颜见乡亲们,就上吊自杀了。
杨贵曾无数次地想,这样的悲剧会不会在引漳入林工程中重演呢?他深知,如果没有技术骨干,修渠是空想。这么高的要求,这样重大的事情,谁能保证不出差错,谁敢担当?
杨贵遍寻全县水利系统,只找到了一个科班出身的中专生——年仅26岁的吴祖太。思虑再三,杨贵拍板,就把这副重担压到了他身上。
拿头担保,复测4次,吴祖太确定了8000∶1的坡比
吴祖太,原籍原阳县,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地区水利局工作。一次,吴祖太陪同水利部的有关人员来到林县勘测,这时林县已经有意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吴祖太感到很兴奋。要是能把引漳入林工程这件事给做成,自己学的水利技术也算没有白费。很快,他主动要求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 吴祖太果然勇当重任,他受命后,马上和测量小组一起,投入工作,70多公里的主渠道测量,全是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绝壁上,不少地方甚至是人类第一次涉足。
有时水平仪在悬崖上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吴祖太就让人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边,把水平仪的两个支点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来测出渠线……就这样,测量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红旗渠的设计蓝图,而且是三套方案!
杨贵担心测量不准,让吴祖太等人复测了4次,最后,吴祖太郑重地对杨贵说:杨书记,就是8000:1的坡比,我们的设计没有问题,我可以用脑袋担保!
不耻下问,牧羊老人一句话,吴祖太惊出一身冷汗
所有见过吴祖太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有队友回忆说:“他个子很高,长得挺帅。在工程技术上是挑大梁的。”在工地上,以能吃著称。“一天到晚跑着测量设计,中午吃饭,一两白面的小包子他能吃27个。”红旗渠工程开工后,他成为工地上最忙的人,既要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的施工安全,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来。
有一次,吴祖太和测量小组根据一处两山夹一沟的地形,设计了一个架设渡槽的方案,一直忙到天上繁星点点。要走时,吴祖太见岭上有位放羊的老人,就把图纸拿给他看。老人听完他的讲解,笑着说:“年轻人,我也不太懂你画的这个东西,不过我活了71岁,见这沟里发过3次大洪水,水头呀,正冲着你们画的那座桥。”吴祖太听了,吓了一身的冷汗,按照老人的指点,避开水头,最后设计了一条盘山渠道。
1960年3月28日傍晚,山西省境内的王家庄隧洞工段上,吃晚饭的时候,民工们反映洞壁上出现了裂缝,吴祖太一听,放下碗就往现场走,万万没想到,进洞刚10来分钟,洞顶塌方了,他被埋在了下面……这一年,吴祖太才27岁。
“土专家”,算盘上打出一条红旗渠
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全面动工后,工程技术人员急缺,好在此前县里小水利工程搞了不少,各个公社都有几个“土专家”,也全被抽调充实到渠上来了。就这样东拼西凑,总算有二十几个专业技术人员了。
3月28日中午,记者在红旗渠英雄纪念碑前,巧遇几位当年的红旗渠建设英模,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也已66岁,其中一位“土专家”李天德,今年已经88岁了,老人精神尚可,但腿脚不灵便了,耳朵听力也不太好。13岁就参加红旗渠建设的郝顺才老人显然跟李老很熟,两人一见面就互致问候,郝老还向记者介绍:“这位老先生是当年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我常说他是‘算盘上打出一个红旗渠’。”
李老告诉记者,红旗渠开工前,他已经参加过英雄渠等多个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有了一些测量经验。红旗渠开工后,作为土专家之一,他被抽调到渠上搞测量计算,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当时两组测量队员,只有两台水平仪、一台经纬仪。”
李老说,1959年冬天,下着雪,他和几位测量队员一起,进山测量。“白天背着水平仪进山测量记录,晚上回到临时住处,打算盘计算坡比、落差……”
记者不解:真的是用算盘吗?
李老说:“对呀,当时工具简陋,哪有计算器、电脑?全靠一把算盘。”
郝老告诉记者,当时很多工具都是民工从家里自带的,实在没有就自己造,隧洞里凿下来的石头可以砌渠道,烧石灰,没有钢钎,杨贵等人就请当年老红军团长顾贵山等人找老首长求援,购买了一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剩下的钢钎、炮锤,买来的钢钎,一截三段,分别焊在质量不好的钢钎上,一根变三根。
“炸药自己造,水泥自己制,石灰自己烧,抬筐自己编,工具自己修”,这是修红旗渠时,林县人编的顺口溜,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红旗渠的修建节约了大量资金。
数据红旗渠
红旗渠自从1960年开工,1965年总干渠开闸放水,1969年全线竣工,总计斩断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造21408座建筑物,共挖土石方1515.87万立方米,如将这些土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从南国的广州砌到北国的哈尔滨……
10年修渠,林县人想各种办法自制物资以节约资金,水泥总用量6705吨,其中自己制造的占77.1%,炸药自制的占44.3%,石灰100%自制。
修渠那些年,他已“死”过5次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林州人深爱着红旗渠,当年的建设者爱得尤其深,他们中不少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红旗渠,就像郝老说的:“我们这些建设者对红旗渠的感情,就像母亲对孩子。自己生的,自己养大的,能不疼吗?”他们希望红旗渠水永远流淌,红旗渠精神永远流传。
看今朝,红旗渠纪念碑前邂逅劳模
3月28日中午,记者在红旗渠纪念碑前,巧遇几位当年的红旗渠建设劳模。听说他们是劳模,大家都拿出手机为他们拍照留念。站在最左边的老人上身微微前倾,花白的头发向后梳,双眼炯炯有神,表情刚毅,瘦小的身材让深蓝色中山装略显肥大,他就是红旗渠著名除险英雄——任羊成,特等劳模。
老人们告诉记者,每年,他们都要聚聚,吃吃饭,说说话,大家说得最多的当然还是红旗渠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然后大家一起来看看红旗渠,因为“做梦都想红旗渠,看到渠里的水还在流淌,心里才踏实”。他们把一生献给了红旗渠,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以前他们担心年轻一代缺乏对红旗渠的深厚感情,现在看红旗渠成了景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他们由衷地欣慰。
忆当年,拳头大的石头砸掉了三颗门牙
任羊成身高不足1.6米,体重46公斤,难怪1960年2月,他去红旗渠上报到时,三十好几的他还被当作“半大人儿”。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半大人儿”,哪里艰险往哪闯,哪个活儿苦拣哪个干。因为在修建南谷洞水库时当过炮手,他先报名参加了爆破队,整天在山腰石壁上打眼放炮。
放炮炸飞了崖头,但崖壁上也震开了一道道黑洞洞的山缝。许多摇摇欲坠的石头还悬在崖顶上,有时放炮三天了,石头还哗哗往下流,民工根本无法到崖下施工。总指挥部也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马上成立除险队。任羊成第一个报名。
从那以后,他们每人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手上拿着特制的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除去险石。如果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次除险时,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掉下来,正好打到他的嘴上,当时只觉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一会儿清醒后,嘴里却鲜血直流。他张了张嘴,却不会说话了,原来是石块砸在他的嘴上,三颗门牙横在嘴里,卡住了舌头。任羊成情急之下,就拿起腰间随身携带的钳子,将三颗牙硬生生拔了下来,不顾鲜血直流,一直干到下工。“下来后,嘴巴肿得像葫芦,啥也吃不了,只喝了点儿野菜汤,怕别的队友担心,第二天,我戴着口罩出工。”任老回忆起当年,像在眼前,“修渠那些年,我已经‘死’过5次了,两次腿被砸断,还有一次被埋在石堆下十几个小时。”
艰苦岁月,修渠大军住在露天的“清凉宫”
现在人们难以想象,三万多人一下拥上渠线,晚上如何解决住宿的问题。据介绍,当时,山西平顺县沿渠社队的群众腾出了230多间房子,但也只能住下千把人,其他几万人住哪儿呢?
当时城关公社的民工在上工地的路上,就问带队的领导:晚上住哪?领导说:“咱们住在清凉宫”。民工纳闷儿:莫非是个庙?领导说,只管走吧,到时候就知道了。当天晚上,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崖下,在一个比较平坦的石板上,领导对大家说,清凉宫到了,就在这里住吧。这儿刮着山风,看着月亮,这不就是神仙住的地方吗?
当时修渠大军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夜里冷风直钻被窝,人快冻成冰棍儿。
在林县和山西平顺县的漳河岸边,曾经有一个村庄。平顺县的老百姓把它叫做林红庄,意思就是林县在修红旗渠时民工住的村庄。它曾经存在过,后来又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修建红旗渠的民工们没地方住,5000名民工就在一片乱坟岗子上搭席棚住了下来。在整个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民工常常人随渠走,住地也随渠转移。这一段渠修成后,民工撤走,林红庄也就消失了。
一生牵挂,叮嘱年轻人照看好红旗渠
记者问任老身体咋样?老人指着自己的门牙笑:“除了门牙没长回来,身上的伤早就不痛了。”
修红旗渠那些年,任羊成一直战斗在排险第一线,他长年累月在山崖间飞来荡去,腰部被绳子勒出一圈血痕,经常血肉模糊地粘在身上,连衣服也脱不下来,后来这里长出一圈紫红色肉茧。红旗渠建成后,任羊成到青年洞管理段工作,一直到1988年退休。
红旗渠已经成为这个老人一生的牵挂,现在任老还不时到青年洞转转,看看当年他除险的崖顶,捧一口渠里的清水尝尝,再跟自己栽的那些柏树问候一声,临走还不忘交代护渠的年轻一代:“可要照看好咱的渠呀!”
“蓝天白云是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这是当年《红旗渠民工诗抄》中的一首诗,透过它,我们仿佛看见,40多年前太行山深处,红旗渠把55万林县人民凝聚在了一起。
如今,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水渠,它记录着一代人对理想和信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50多年过去了,红旗渠水依然在流淌,红旗渠精神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几代林州人的心中。
关于红旗渠,你不知道的事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
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由东岗镇东芦寨村到丁冶村,全长10.9公里,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
1960年,林县全县人口55万人,10年修渠,前赴后继,修过红旗渠的老中青三代林县人达30万人。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58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林州人民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千百年来,水对于林县(今林州)人民一直都是生存的制约,旱魃为虐成为林县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60年代,连年干旱让林州人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苦熬”还是“苦战”?林州人民果断选择了后者——修渠引水!在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人民却在凭一锤一钎一双手,向大自然开战。
这一战,就是十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箴言。
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
时空流转,穿越千年。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红旗渠精神照亮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激励着这里的人们执着地守望精神家园,续航梦想、书写传奇。
80年代,十万建设大军“出太行”,使林县建筑业品牌声名远播;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工业发展千帆竞发,创新创业奋楫争先。如今,林州又着力打造“双高”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互动、城乡融合和民生改善,“美太行”的恢弘画卷渐次展开……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林州人民奋斗永不止步,梦想从未停歇,他们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和奉献,实现了梦想,让牺牲者欣慰,让奉献者无悔,更使接力者勠力前行!(张震 闻各东 高志强 牛静芳)
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