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营地:擎旗研学砺青春
红旗渠精神营地:擎旗研学砺青春
巍巍太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地。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定叫山河换新装》的铿锵乐曲气壮山河,经久不衰。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30万林县(今林州市)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凿出一条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彻底改变了当地群众的命运。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81面红旗组成的红星照耀苍穹,镌刻红旗渠精神的旗帜永远飘扬。
勤劳朴实的林州人,传承精神,奋勇拼搏,奏响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战略“四部曲”。山水林州魅力无限、精神之城日新月异、文明之花璀璨夺目,该市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品牌30多个。“旅游+”融合发展强劲发力,研学事业正当其时,红旗渠精神营地应运而生。
红旗渠精神营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落地实践,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实现县域经济“三起来”的重要举措,是林州市工业、文化旅游业、建筑业“三业”并举的落地实践,是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果的延续和升华,是实施乡村“五大振兴”的重要抓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林州市出台打造“中国画谷”和研学规划等文件,是顺应时代要求、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蝶变、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红旗渠精神营地研学项目总投资9.5亿元,分为两期。一期占地16.3公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设有中国精神馆、快乐生活营等“四营、五馆、十二场、二十四坊”,可同时容纳5000余名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二期位于红旗渠纪念馆。该营地将于今年7月1日前实现全线运营,以只争朝夕的节奏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红旗渠精神营地以“体魄强健、品格坚毅、勇于担当”为育人理念,开发了以生元教育为指导思想、承载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为主题的5个系列201门精品课程和智慧化选课系统。
该营地与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廉政学院形成立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文旅教体融合发展的格局,以“学校+营地+基地”为模式,以国际性、国家级、枢纽型教育营地为目标,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崇高使命。
该营地“五生”促“五育”融合并举,实行“学校+营地+基地”全域实践育人,设计有以“问”“越”“望”“造”“生”为主题的课程。
筑梦未来是使命,更是一种担当。莘莘学子,行走在研学课堂上,奔跑在研学路上,每一个脚步都满载着期望,每一个身影都激情飞扬。
以红旗渠纪念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等为资源,开发精品线路,领域广泛,课程丰富。课程涉及自然、地质、科技、人文、国防、传统文化、实践体验等,让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无缝衔接,全面弥补课堂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大本营”、实践教育“主阵地”和少年游学“目的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旗渠精神营地积极探索走向世界的新路径,面向未来加快发展,面向全世界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文化的信仰高地、思政实践基地、劳动创造圣地而扬帆前进。该营地与每年接待130万名写生学生的“中国画谷”形成一体化模式,2025年将具备年接待150万人次规模;与北京、南京、上海、安徽等地高校共建合作,构建“一营五产体系”,3年实现“双百计划”,开拓研学研究新领域,成为数字经济新引擎,构建体验旅游新格局,引领乡村振兴新业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强大了,才能真正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把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好,才能拥有红色血脉,握有制胜法宝,才可以真正强大,拥有前途和未来。
在这里,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学子感受实践教育的时代价值,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历史征程的激昂,感受信仰力量的坚定,精神得到锤炼,灵魂受到洗礼,青春张扬着奋进的磅礴力量!
职教中心1907班学生李家晓说:“我在这里感悟了精神,陶冶了情操,收获了快乐,学习了文化,增进了友谊。”
1909班学生张申娟说:“红旗渠建设者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红旗渠精神的旗帜,永远在太行山上迎风飘扬,永远激励着我们奋进。”
青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旗渠精神营地不忘初心、起航梦想,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再次闪耀,让红旗渠精神之旗高高飘扬,让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记者 刘剑昆 通讯员 索振军)
来源:安阳日报